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”创业博物馆“
2018-05-12 13:58:0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hi,大家好,我是苏菂。今天稍微偷个懒,早上去了创业邦的创新中国演讲,下午没约人,带着办公室的同学暴走了10公里锻炼。晚上喝了一顿大酒。。。嗯。。。回家睡了一觉上了人工智能的闹钟起来更新(人工智能即人工叫醒),晚上曾经21世纪报道的赵晓悦同学发来了2012年她写的车库咖啡的报道,看完颇有感触,COPY+V了一下,未来博物馆,将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“创业博物馆”请看原文(网上应该能找到原文的配图版)

一个人和一群人的“车库”

2012-06-30 赵晓悦 21世纪经济报道

  车库咖啡位于海淀西大街鑫鼎宾馆的二层,比起隔壁善缘街上的3W咖啡,它显得“糙”了点:一块8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场地,拼着几排风格简易的桌子,天花板上悬着黑胶外壳的类似油气管道店如其名,更像个车库。

  对于“车库”名字的来历,老板苏菂已经对媒体解释过多次。在美国,成本低廉的车库,是诞生惠普、苹果、微软、Google等知名企业的场所。

  “店小二”苏菂:咖啡馆里的触媒

  微博上,苏菂自称“车库咖啡的店小二儿”。如果坐在咖啡馆的正中间,可以听到他颇有磁性的声音,随着“跑堂”的位移,从四面八方传来:

  前十分钟在正南边办公区,与一个游戏开发的创业团队讨论某个功能的设计;接下来半小时在西北角上,迎接筹办晚间沙龙的凤凰网科技频道工作人员; 随后在正东边的吧台边,招呼一位来自老东家蓝汛公司(ChinaCache)的同事。创办车库咖啡之前,苏菂曾是蓝汛的投资总监。

  要是不巧打了个盹,他可能会冷不丁过来拍拍肩膀,“有团队带来了新鲜玩意儿,等会儿过来看看”。

  一位正在搭建SNS网站的创业者评价,在车库咖啡这样的松散平台里,“苏菂正在扮演一个触媒式人物的角色”。

  根据美国人奥瑞·布莱福曼和罗德·贝克斯特朗在《海星模式》一书中的定义,触媒是指分权式的开放性组织中,“亲手发起一个圈子,又全身而退隐入幕后的人。”

  车库咖啡创办一年半,苏菂能随口说出100多个创业者的故事,讲故事的活动时常持续到深夜。他在微博上写道:“我这辈子聊天最多的一年”。

  对于不同的登门造访者,苏菂反复进行的一项工作,是从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翻出他认为合适的联系人,一个电话叫到咖啡馆来,或是从在场的人里发现匹配的对象,促成一次次的会面。

  比如做儿童教学机器人的创业团队卯泰维视,经由苏菂认识了做太阳能设备的团队KINNA;猛犸浏览器的发明者季逸超,被苏菂拉到车库,懵懵懂懂地上了新闻联播的画面;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创业者,被介绍给了早年也在英国工作的互联网前辈。

  让前一拨人搭上线后,苏菂就转到下一个地方。他告诉记者,车库创立至今,他没有亲自投资过任何一个创业团队,“点子倒递了不少”。近日登上京东商城首页的“乐怀悦子油”, 是车库里走出的唯一一家传统食品项目,苏菂向来自湖南、拥有800亩土地的创业者,提供了利用电商平台,以及将二维码溯源打造为卖点的营销建议。

  上述SNS创业者对记者说,“苏菂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,把不同的人融到自己搭建的人际关系网里。他会提出建议,但不会主导你的个人方案。”

  车库模式:“从开始想不到现在”

  一年时间,车库咖啡蹿红新旧媒体,科技博客、地方媒体、央视,甚至德国的《明镜周刊》,都竞相发表对车库和苏菂的报道。

  人们请苏菂总结,车库究竟采用了什么模式?苏菂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。记者摊开一张白纸,中间画上车库咖啡,请苏菂把他能想到的元素填进去(如图所示)。

  按照苏菂最初的设想,车库咖啡要办成一个为创业者提供低廉创业环境的开放办公空间。

  “从开始想不到现在。”苏菂说。有人形容,车库咖啡是O2O模式(online to offline,线上到线下),把互联网的社交模式移植到了线下,做成了创业者的实时交流社区。

  实际上,咖啡馆的经营,与软件设计异曲同工,有个不断“打补丁”的过程。“这里汇聚了大批的创业者,每个人都有新鲜的点子,提供了不少灵感。”苏菂说。

  起初,有朋友质疑苏菂,办咖啡馆是个赔钱生意。确实,卖咖啡的收入完全不足以支撑车库的日常运营。但盈利方式随着创业者们的活动和点子逐渐涌现出来。

  某天,一个慕名而来的计算机系学生问前台,“车库的T恤有卖吗?”于是有了新的纪念T恤。夏日来临,在顾客的建议下,苏菂正考虑推出夜间的酒吧供应板块。

  目前,除基本的销售收入外,车库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楼道里每年数十万的广告位出售,以及车库咖啡俱乐部的会员费,每人每年1200元,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效率,第一批会员限定在50人。

  通过跟厂商的合作,车库节省了大量的硬件设备支出,并为创业俱乐部赢得了共享设备。此前,阿里云已经向车库提供了云计算存储及带宽,别的厂商则 提供了远程安卓全机型测试服务和免费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。最近又有一项让苏菂兴奋不已的合作:微软承诺为车库创业者提供免费的WINDOWS操作系 统和OFFICE办公软件。

  从周一到周五,车库请来基金、银行、法律、技术等创业所需的各领域专业人士,专职坐班,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。

  至于咖啡馆内其它的对接合作,苏菂不必逐一过问。一位在线活动平台创业者说,“我们自发来到这里,最先是想寻找到投资者,反而获得了团队组建的意见,再后来寻到了团队成员。”

  墨迹天气的创始人赵东,今年五月入驻车库,他发起的车库开源技术小组,为这里的创业者提供开源技术咨询。“所有咨询免费;也想为车库解决技术人才的问题。”赵东说。苏菂认为,赵东的开源小组未来可能发展为技术的培训项目。

  “可以抱团取暖,但别幻想有张温床”

  6月26日晚,苏菂在微博上写了一个创业者的故事:“一个曾经的常驻团队,在北京创业3年弹尽粮绝,准备回老家继续低成本坚持。今天和一些熟悉 朋友在车库准备告别,但一顿晚饭后,另外一位活跃于车库相对成功的创业团队创始人说,你别回去了,我支持你一笔钱,不要股份。希望能留在北京。”

  据苏菂说,这件事振奋了创业者的斗志。“我们来这儿,可以跟同道中人分享创业的苦乐”,一位驻守车库接近半年的创业者告诉记者。

  但一位科技媒体从业者对车库创业的火热气氛提出了质疑,“这样做是否有非理性的感觉?”

  苏菂坦言,创业者可以在车库抱团取暖,拿到投资是小概率事件,“你永远不能期待天上掉馅饼”。对苏菂来说,他作为一个咖啡馆老板的职责,即是为创业者整合资源,提供更低的创业门槛,“把环境变好,让创业者的试错空间更大”。

  另一位获得苏菂帮助的创业者觉得,车库为创业者营造了一种互助的氛围,但同时也让一些个人感觉到少有的被人注视的成就感。“但是创业需要专注,如果完全依赖于车库的环境,把自己浸染在狂热的情绪下,恐怕是创不了业的。”

  “又回到老话上,创业是丛林里的野蛮生长,自己得知道自己要什么,别幻想有张温床”。这位创业者继续说道。

  采访的末尾,苏菂吸了一口烟,缓缓地说:“不是因为能成功才去坚持,而是坚持才可能有成功”。

嗯,这篇报道是6年前,我用我的任性坚持了我能做到的极限。但发现没能让自己在商业的社会守住自己的初心,所以未来要做的博物馆我会尽全力做到。

另,今天听完雾满栏江老师在创新中国的演讲十分钦佩。他小时候曾经是一个阅读障碍的人,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,改变了自己,这一生已经写了90多本不同领域的书。你能相信一个阅读障碍的人居然能写这么多书么......为了改变而努力,为了精彩人生而奋斗,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。

今天雾满栏江老师分享的打动他的第一首诗,也打动了我(照片拍的不够清晰,凑合看一下)

很喜欢创新中国今天的主题,附上今天创新中国-异类来了的全程视频:

http://e.vhall.com/101291598?invite=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